观点文章

View

管理智慧
观点文章
创新成果
我们的洞见
2024. 02
2024. 01
2023. 12
2023. 11
2023. 10
2023. 09
2023. 08
2023.07
2023.06
2023. 05
2023. 04
2023. 03
2023. 02
2023. 01
2022. 12
2022. 11
2022. 10
2022. 09
2022. 08
2022. 07
2022. 06
2022. 05
2022. 04
2022. 03
2022. 02
2022 . 01
2021 . 12
2021 . 11
2021 . 10
2021 . 09
2021 . 08
2021 . 07
2021. 06
2021. 05
2021. 04
2021. 03
2021. 02
2021. 01
2020. 12
2020. 11
2020. 10
2020. 09
2020. 08
2020. 07
2020. 04
2020. 03
2020. 02

让你的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

作者:

高级咨询顾问--樊伟杰

来源:

AG九游会管理V视角(ID: topduty)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所谓的舒适区,对于组织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所谓的舒适区,对于组织也是如此。
1
舒适区理论与定义
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在下图中3个区域分别表示想学习事物的等级:
恐慌区;
学习区;
舒适区。
其中最里面一圈即我们所说的舒适区,这个区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都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事务,在这个区域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层属于学习区,对个体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会感受到一些不适,但还过的去,不至于特别的难受。
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超出个体能力范围太多的技术能力或知识能力,在心理会严重感觉不适应,可能导致崩溃甚至放弃学习、探索。
对于舒适区有着这样的定义,它指的是一个人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或行为习惯中,人会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并且没有危机感。长时间从事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看到环境、行为、习惯这些词语自然而然的从一个个体联想到一个组织,它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氛围),因此在我们看来形成舒适的氛围也是组织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2
舒适区组织特点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组织长期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或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并且运营的还比较不错,接下来会怎么样?在这个企业/组织中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当市场、外界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和后果?
上述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诸多的影子,例如:
大润发、诺基亚、柯达等很多大型企业的衰落,这些企业都是曾经的风光无限,甚至百年历史,面对外界环境的巨变在公众眼中骤然消失;
再如近期由王思聪缔造的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熊猫直播宣布破产,小到年近40岁,把最好青春献给公路收费站却等待下岗的大姐等等。
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我认为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的固定环境、形象、模式和思维方式等状态中形成的舒适区让整个组织不愿意面对其外部的挑战、失败、挫折等困难或挑战因素,而在突然来临的变化时难以跳出去进行改变或变革。
 
就像我们熟知的温水煮青蛙,组织一直陶醉在稳定、舒适的环境中时,从未想过有一天外界的竞争环境、变化已让组织深处“红海”之中,当发现时已经无力跳出去,更多的是不想、不愿去面对,此时的组织往往不是想办法去做出绝境反击行为,反而会因为害怕困难和失败,选择用更低级或更小范围的舒适区来获取短暂的舒服而麻痹自己。
处于舒适区的组织可能有下面某些特征:
组织成员对于工作只图安逸,只要完成工作即可;
平时工作各部门、成员相处和谐,遇到事情/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不担当;
不愿学习,不追求上进,不再想奋斗;
对于新事物、新环境漠视,不愿面对,惧怕失败;
不思考、不创新、不敢尝试,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对待新的工作任务怀有拒绝态度,不愿多做,不愿挑战;
充满负能量,牢骚、抱怨充斥整个组织环境中;
组织利益与我无关,不思上进不求进取;
安于现状,只求还过得去……
以上现象不仅在规模大的组织或集团中出现,在小的组织中也很常见。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所倡导的理念有很大关系,组织臃肿、分工过于明确和精细化,导致每个人/部门只管各自一摊事,额外的工作不愿意承担也不想触碰,仅能够保持现状就好,不具备全局的眼光,这样的组织可能在今天过得很舒服,但明天一定会不舒适。为了避免组织出现舒适区,让组织持续保持一定程度的 “不舒适”,不断拓展组织舒适区的范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让你的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
想要让组织能够长久稳定的活下去,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时刻让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以增强组织的敏感度、危机感和紧迫感。
那么如何让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呢?
1、组织成员正确认识舒适区,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
激活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正确认识舒适区带来的影响,并将其关联到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重新定义个人工作与组织使命相关联,真正意识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2、激活组织团队正能量
改变日常行事做事方式并反复强调,宣传倡导正能量,抵制用抱怨的态度解决事情或问题,真正发自内心的进行调整和改变。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提升整体组织能力
强制性让组织成员学习,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并将学习成果积极的应用在各岗位工作中去,持续的学习有助于提升组织个体能力从而强化组织整体能力。
4、激发组织活力,不断设置阶段性挑战目标,减少重复性工作
定期(月度)设置合理的、有挑战性的阶段性组织目标,并传达到每一位组织成员,让每位成员能够清晰目标并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个人挑战目标,不断重复。在此过程中不断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改变组织成员对原来的乏味与无趣工作状态,真正有效的激活每一个人的活力。
5、持续坚持、改变,形成组织习惯,促成组织文化形成
不断重复上述内容,让组织成员形成不断挑战的目标和习惯,扩大个体的舒适区,从而形成组织不断逃离“舒适区”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市场中存在无限的机遇与成功的机会,同时存在着改变带来的痛苦,面对组织问题时的焦虑,转型可能带来的失败,这需要组织时刻保持灵活,不断审视组织所在状态,勇于走出组织的“舒适区”,才能让组织不断向前,不断突破,从而成为更加卓越的组织。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所谓的舒适区,对于组织也是如此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变得越来越“懒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所谓的舒适区,对于组织也是如此。

1、舒适区理论与定义

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在下图中3个区域分别表示想学习事物的等级:
恐慌区;
学习区;
舒适区。

其中最里面一圈即我们所说的舒适区,这个区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都是习以为常的工作事务,在这个区域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层属于学习区,对个体来说有一定的挑战,会感受到一些不适,但还过的去,不至于特别的难受。

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超出个体能力范围太多的技术能力或知识能力,在心理会严重感觉不适应,可能导致崩溃甚至放弃学习、探索。

让你的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


对于舒适区有着这样的定义,它指的是一个人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或行为习惯中,人会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并且没有危机感。长时间从事企业文化管理工作,看到环境、行为、习惯这些词语自然而然的从一个个体联想到一个组织,它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氛围),因此在我们看来形成舒适的氛围也是组织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2、舒适区组织特点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组织长期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或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并且运营的还比较不错,接下来会怎么样?在这个企业/组织中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当市场、外界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和后果?

上述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诸多的影子,例如:

大润发、诺基亚、柯达等很多大型企业的衰落,这些企业都是曾经的风光无限,甚至百年历史,面对外界环境的巨变在公众眼中骤然消失;

再如近期由王思聪缔造的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熊猫直播宣布破产,小到年近40岁,把最好青春献给公路收费站却等待下岗的大姐等等。

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我认为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的固定环境、形象、模式和思维方式等状态中形成的舒适区让整个组织不愿意面对其外部的挑战、失败、挫折等困难或挑战因素,而在突然来临的变化时难以跳出去进行改变或变革。

让你的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


就像我们熟知的温水煮青蛙,组织一直陶醉在稳定、舒适的环境中时,从未想过有一天外界的竞争环境、变化已让组织深处“红海”之中,当发现时已经无力跳出去,更多的是不想、不愿去面对,此时的组织往往不是想办法去做出绝境反击行为,反而会因为害怕困难和失败,选择用更低级或更小范围的舒适区来获取短暂的舒服而麻痹自己。

处于舒适区的组织可能有下面某些特征:
组织成员对于工作只图安逸,只要完成工作即可;
平时工作各部门、成员相处和谐,遇到事情/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不担当;
不愿学习,不追求上进,不再想奋斗;
对于新事物、新环境漠视,不愿面对,惧怕失败;
不思考、不创新、不敢尝试,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对待新的工作任务怀有拒绝态度,不愿多做,不愿挑战;
充满负能量,牢骚、抱怨充斥整个组织环境中;
组织利益与我无关,不思上进不求进取;
安于现状,只求还过得去……

以上现象不仅在规模大的组织或集团中出现,在小的组织中也很常见。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所倡导的理念有很大关系,组织臃肿、分工过于明确和精细化,导致每个人/部门只管各自一摊事,额外的工作不愿意承担也不想触碰,仅能够保持现状就好,不具备全局的眼光,这样的组织可能在今天过得很舒服,但明天一定会不舒适。为了避免组织出现舒适区,让组织持续保持一定程度的 “不舒适”,不断拓展组织舒适区的范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3、让你的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


想要让组织能够长久稳定的活下去,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时刻让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以增强组织的敏感度、危机感和紧迫感。

那么如何让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呢?

1、组织成员正确认识舒适区,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

激活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正确认识舒适区带来的影响,并将其关联到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重新定义个人工作与组织使命相关联,真正意识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2、激活组织团队正能量

改变日常行事做事方式并反复强调,宣传倡导正能量,抵制用抱怨的态度解决事情或问题,真正发自内心的进行调整和改变。

3、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提升整体组织能力

强制性让组织成员学习,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并将学习成果积极的应用在各岗位工作中去,持续的学习有助于提升组织个体能力从而强化组织整体能力。

4、激发组织活力,不断设置阶段性挑战目标,减少重复性工作

定期(月度)设置合理的、有挑战性的阶段性组织目标,并传达到每一位组织成员,让每位成员能够清晰目标并根据自身实际设置个人挑战目标,不断重复。在此过程中不断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改变组织成员对原来的乏味与无趣工作状态,真正有效的激活每一个人的活力。

5、持续坚持、改变,形成组织习惯,促成组织文化形成

不断重复上述内容,让组织成员形成不断挑战的目标和习惯,扩大个体的舒适区,从而形成组织不断逃离“舒适区”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你的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不舒适”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市场中存在无限的机遇与成功的机会,同时存在着改变带来的痛苦,面对组织问题时的焦虑,转型可能带来的失败,这需要组织时刻保持灵活,不断审视组织所在状态,勇于走出组织的“舒适区”,才能让组织不断向前,不断突破,从而成为更加卓越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