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文章

View

管理智慧
观点文章
创新成果
我们的洞见
2024. 01
2023. 12
2023. 11
2023. 10
2023. 09
2023. 08
2023.07
2023.06
2023. 05
2023. 04
2023. 03
2023. 02
2023. 01
2022. 12
2022. 11
2022. 10
2022. 09
2022. 08
2022. 07
2022. 06
2022. 05
2022. 04
2022. 03
2022. 02
2022 . 01
2021 . 12
2021 . 11
2021 . 10
2021 . 09
2021 . 08
2021 . 07
2021. 06
2021. 05
2021. 04
2021. 03
2021. 02
2021. 01
2020. 12
2020. 11
2020. 10
2020. 09
2020. 08
2020. 07
2020. 04
2020. 03
2020. 02
2019. 12

跨文化管理也让你头疼吗?

作者:

李洪建--AG九游会咨询经理

来源:

AG九游会管理V视角(ID: topduty)

有一项来自68个国家的高层领导调查显示:近90%的高管把“跨文化管理”作为本世纪最大的管理挑战。如何克服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成为了全球化经营企业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

对于跨文化管理,希望本文能解您的一些困惑。以下,enjoy:


企业的国际化往往表现为资本的全球流动、业务的全球布局、机构的全球设置、人才的全球聚合、资源的全球调配、合作伙伴的全球分布……然而,这些只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人、才、物整合的表象,这些表象的好与坏,全赖于企业文化的“全球调和”。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总会给企业运转带来些始料未及的“麻烦”。

1.困 惑

在非洲:
·一位黑人小哥认真地装满一车(手推车)沙子后,只推出了一米距离,便把沙子倾倒在正在砌的墙边;
·砖垛到墙的距离只有2米,却有七个人站成两排传送砖头;
·工资日结,因为工人明天可能就不来了(等钱花完了,再回来继续干);
·快点干完,早点结算,谁知道恐怖分子和政权更迭哪一个先到;
……

在泰国:

·“萨瓦迪卡”的“佛系”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不会跟你明确的说“yes”或者“no”,你也不知道这事儿他到底·能不能做,但是后续肯定会出些“幺蛾子”;

·“效率”是个好东西,但是你不能对“效率”要求太高;
·当地的合作方,对你的排斥主要体现在与政府打交道时的“话语权”,因此,有些事他知道,但他不会告诉你;
……

在中东:

·招聘一位当地员工,一定要对比一下他的“嘴上功夫”和“手上功夫”是否一致,夸夸其谈在这里属于正常现象,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
·什么?你不信真主?你(中国人)不信真主也就罢了,问题是你竟然也不信其他宗教,你真是个没有信仰的人;
……

在欧美:

·在工作日以及法定的工作时间之外,你不会找到他的。什么?打电话?你以为他的手机就不休假了?手机也是一周上五天班,工作40个小时,难道不会累吗?你这个人真是太不尊重手机的“私人时间”了。
……


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中资跨国企业,要想在当地持续经营,管理者应该明确两个关键词:立场和原则。


2、立 场


1.企业文化是文化土壤之上的高地


我们常听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话。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它源于地域文化又高于地域文化。


当我们在一个异域国度设置经营机构,那么这个机构的文化首先是要区别于母国总部的企业文化的,其次它又有别于所在国的地域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或者说“母国企业的文化”而形成的文化高地。它不应该是母国企业文化的复制,也不应局限于地域文化的基本要素。


2.企业运营的核心:效益与效率


企业运营无非两个目的:对外赢得效益和对内提升效率。


在这两个问题上,企业不应该做出让步,除非“没有办法”。企业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即法律道德类和运营管理类,前者是对个人品性的要求,后者是对企业效益的追求。法律道德类:遵守本国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诚信、奉献、拼搏等;运营管理类:高效、规范、创新、协同、担当……跨文化管理的“底线”是法律道德类价值观,“倡导”是运营管理类价值观。


3.没有对与错,但有“是与否”


当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发生碰撞时,没有谁对谁错,但出于企业效益和效率的考虑,我们应该有所取舍。即使“不守时”是当地人的共同习惯,作为企业也不能让“不守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些原则,无论是谁,当他进入企业时,都应该无条件遵守,不管你进入的是这家企业在世界上哪个地方的分支机构,都应如此。


4.可以“属地化”,但不能“被同化”


经营管理的“属地化”策略,最集中的表现是客户的“属地化”、合作伙伴的“属地化”以及雇员的“属地化”。有一些驻外机构的当地雇员数量是本国派出人员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组织氛围方面,有可能受到当地雇员群体更大的影响,而导致部分派驻人员“被同化”。如果“被同化”对企业经营不利,那么我们必须要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打造“强势文化”。


3.原 则


在工作和生活中,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总会有些高大上的词语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比如:尊重、平等、民主、自由、善良、公正……然而在处理跨文化问题时,我们必须给这些词语套上“枷锁”。这里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处理跨文化融合的问题时,有三个原则,我们应该遵循,即:尊重、保护和塑造。


1.尊重差异性(这是有边界的)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虽然我对这句话嗤之以鼻,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文章开头所列举的那些示例,有一些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请注意,这种“无法改变”是有界限的。


比如,在非洲某些地方,我们无法改变当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磨洋工”,但是我们可以要求进入到本企业的雇员高效工作。即使这一改变对雇员来说非常困难,我们也必须尝试这样去做。


这个界限,便是企业的大门。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你要在这个企业中挣这份儿钱,就必须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既然对差异性的尊重是有边界的,那么我们怎么画这个圈儿呢?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当地法律、民族服饰、家庭观念、职业追求、私人生活等等,我们可以给予最起码的尊重。而“磨洋工”、失信、破坏企业规章制度、损公肥私、违法违纪、无理要求等等,我们不应该给予尊重,因为这会击穿企业的底线。


某家中资企业,在非洲某国修建了一条铁路,按照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该国无力运营铁路。因而,当地政府要求中资企业来运营,而且给出的条件也非常苛刻。如果中资企业不干,那么他们就会邀请西方媒体对这一“半拉子”工程大肆宣传,“指责”中国企业不负责任。

出于无奈,这家只擅长建筑工程的中资企业,只得从国内招募大量有运营经验的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前往该国,建立运营体系并培训当地工人,以期能够帮助该国形成自己的运营能力,培养出足够的运营人才。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从国内招募的人才都是高薪(5000美元以上)聘请,当地人(社会人均月收入不足600人民币)竟然以“同工同酬”为由,要求他们的收入与中国员工相同。


类似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并不是个案,但是出于中国人的善良以及“中非友谊”的考虑,中资企业往往会尽量给予帮助。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是不正常的,我们不能处处让步,尊重必须是有限度的。 2.保护多样性(这是有取舍的)


尊重差异性,是一种包容,意味着承认并允许某种现象的存在,就如同是“我不赞同你说的话,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而保护多样性,意味着我支持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且愿意为它的存在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文化的多样性,会给企业带来活力。在跨文化管理中,尤其是在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或者跨国文化管理时,企业往往会下意识地强制推行既有文化,其载体也很丰富,比如领导风格、决策机制、制度流程、薪酬制度、沟通模式等等。这时大家好像早就忘了那句名言:“强扭的瓜不甜”,仿佛“你们原来的那套东西是不行的,必须按照我的风格做事”。这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儿。


德国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机械制造企业A,并购了瑞典一家创业企业B。而后A公司的领导层将A的制度照搬到B公司里,随即导致了B公司创业激情的锐减,员工们整日垂头丧气,随处都能听到大家的抱怨声。这家本应是朝阳的企业,仿佛呈现出了夕阳的状态。后来,母公司不得不收回成命,放手由B公司的领导团队按照原有的方式管理企业。


日本人的自律总会被人津津乐道,称赞不已。然而某家日本机电公司在浙江宁波设立办事机构后,派驻了两名日本人作为该机构的管理者,其他员工大部分是当地的中国人。我们能猜想到的最好的局面是,在日本人的熏陶下中国人更加自律,在和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日本人变得更加灵活。然而事与愿违,好的东西谁也没学会,反而坏的方面学的很快。仅仅待了半年时间,这两个日本人却这里学会了“虚报差旅费用”。保护多样性的目的应该是弘扬各自的好品质,而非发扬各自的坏品质。 3.塑造同一性(这才是目的)


尊重差异性,保护多样性并不是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其目的应该是塑造同一性。


迪士尼是为了给人们创造快乐;阿里巴巴是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通用电气是为了点亮世界;中国建筑是为了拓展幸福空间;AG九游会是为了激发组织的积极改变……


每个企业都有其生存的使命,这是一个企业的最高同一性。一个企业中的所有人,都应该认同企业的使命。这种认同有三种表现形式:思维、语言、行动。


狙击手在射击时要做到眼睛、准星和目标三点一线,唯有如此才能命中。企业亦是如此,当所有人的思维、语言和行动“三点一线”时,企业使命的履行才不会出现偏差。要实现这样的“三点一线”,不能简单地确立一套思维模式,统一一套语言体系,编制一套行为规范,而是应该“大动干戈”。

1)把装有信念的磁带放进复读机。

 
这和“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简单:第一步,确保这些信念精准体现经营管理的意志;第二步,保证这些信念不会引起异国友人的反感;第三步,让这些信念出现在所有能听得着、看得见的地方。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有句名言:谎话说一千遍就是真理。那么企业的“真心话”如果说一千遍岂不更是如此?


2)给所有管理者戴上文化的枷锁。无论什么工作,抓“关键少数人”都是没错的,而管理者恰恰就是这些关键少数。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理念的直接践行者。对于企业的倡导,他们要说到做到。对“说”的要求应该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只要有机会,无论什么会议上,无论什么事情上,都应该以企业价值观来提要求。对于“做”的要求应该是“率先垂范,众人监督,定期反思”。


3)将组织的倡导融入所有的机制。很多企业都学习华为的“以奋斗着为本”,但大多只是学了这句口号而已。殊不知,在华为这可不仅仅是句口号,而是要付出代价的。


代价一:超高薪聘请最优秀的人才;

代价二:让前线打仗的基层团队指挥后方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代价三:当你奋斗不动的时候,你就不属于奋斗者了,自然也就不应该属于华为了。


这是将信念通过机制来运作,而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同样,在海外塑造企业文化的高地,也需要强有力的机制作保障。要让异国友人认同你的企业理念,不一定要从改变他的观念开始,有时候是需要从强行转变他的做事方式开始的。当然,这种“强行扭瓜”的做法更适用于设立海外新机构,而非并购企业。


对于跨文化的管理,您遇到过什么样的困惑,有什么样的心得?我们不妨交流一下。欢迎在留言区写出你的故事。